团队需求开发是如何进行的?
- 需求开发 – 需求获得 – 需求汇总 – 需求验证
- 需求是一切工程活动的基础
- 客户需求 :这个客户他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(平台的限制,法规法律的限制等)
- 产品需求 : 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
团队设计应当如何组织?
- 团队设计面向整体开发,因此需要考虑如下:
- 团队智慧的使用
- 设计标准
- 复用性支持
- 复用方法的是时候,只需要看说明性的文字。所以复用文档应该用标准化的方式描述清晰
- 可测试性支持
- TDD :帮助开发质量提升,开发质量的一种手段。事实上,团队感受到质量的提升是因为他一开始的时候单元测试做的太差。这个提升不是真正的提升,是一个改正了原来的差的地方
- TDD的结论是”它不能提升质量,但是对软件系统的设计有显著的帮助”, 因为”可测试”是设计的质量某一个属性
- 可用性支持
- 针对每一个关键功能都定义操作概念和操作场景
团队实现有哪些策略需要注意?
- 设计的策略 - 自顶向下
- 开发的策略 - 自底向上
- 因为评审的角度来说,限制范围更好
- 自顶向下实现的方式找到复用的机会小
- 从可测试性的角度来考虑,希望尽可能的已经完成的具体功能,然后去做测试
团队集成策略
- 产品集成 : 已经开发好的代码放在一起
- 大爆炸集成策略
- 已经做好了20个模块,把这20个模块放在一起,做一次集成,做一轮测试
- 好处 :如果每一个组件质量都非常好的话,非常经济,快速,有效的手段
- 缺点 :如果质量不那么好的情况下用大爆炸,定位缺陷通常会非常困难
- 逐一添加(Step by Step)集成策略
- 假设有20个模块(编号1~20)。第一次,只测1号模块。测完了之后,把2号模块加进来,再做一次测试。继续这样做 ,,,那么一号模块被测了20遍
- 好处 :查找定位错误通常会比较快
- 缺点 :测试太多,经济性不够理想 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种技术 :持续集成(CI)
- 持续集成 : 把单元测试的测试用例跟原来的用例并起来,然后做自动化测试
- 持续集成建立的假设是它可以自动化。如果持续集成集成完了之后,还是要人工的去测试,持续集成不能解决测试大的问题
- 注意 :功能测试不能用自动化
- 所以持续集成只是解决一部分测试的要求(原来的单元测试)
- CI技术的引入仅仅是在逐一添加集成策略上面,一定程度下降低了测试代价,用一些自动化手段。
- 集簇(Cluster)集成策略
- 有关系紧密的一个一个的模块集成为更大的模块。最后变成一个系统
- 我们把相互之间有关联的小的模块先放在一起集成,集成就成为大的模块。有关系紧密的一个一个大的模块再进一步再集成为更大的模块。最后变成一个系统。
- 好处 : 可以尽早获得一些可以工作的组件,有利于其他组件测试工作的开展
- 缺点 :过于关注个别组件,而缺乏系统的整体观,不能尽早发现系统级的缺陷
- 特征 :自底向上,它是为了改进逐一添加策略
- 扁平化集成策略
- 要求尽快构建一个可以工作的扁平化系统。也就是说,优先集成高层的部件,然后逐步将各个组件、模块的真正实现加入系统
- 首先打“桩”(stub)比如说返回固定的返回值,然后打桩的东西真实的模块去替代。所以不是自底向上一层一层的概念
- 好处 :这种方式可以尽早发现系统级的缺陷
- 缺点 :因为使用的固定的返回值,都限制了整个系统描述它真实行为的能力,因此对于系统的错误发现能力其实是不够的(该策略的缺陷是为了确保完成的系统,需要大量的打“桩”(stub),这种方式往往不能覆盖整个系统应该处理的多种状态)
- 实际的集成的时候通常是多种策略的混合。这种多种策略的混合怎么去体现呢?– 体现在集成计划
- 集成计划描述了打算怎么样来完成。比如我们发现PQI指标都非常好,可能应该选择大爆炸集成策略。如果PQI看起来接近0了,可能要考虑换一个方式
V&V : 验证(Verification) 🆚 确认(Validation)
- 严格来说两个目的不同
- 验证指的是你的解决方案有没有被你正确的实现出来。(针对产品需求)
- 确认指的是客户想要解决的方案解决了没有,解决了怎么样。(针对客户需求)
- 单元测试,集成测试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属于“验证”
- 验收测试,需求验证在大部分场景下是“确认”
- 另一方面,验证和确认又是相互依存、关系紧密的两个活动
验证与确认活动
- 环境准备 - 对象选择 - 活动实施 - 结果分析
- 通常对于工作产品一般叫开着活动叫“验证”。对于产品,必须要“确认”活动
《Reference》
- 2020年(秋) 软件质量与管理 : 荣国平